我们所认识的叶茂中,以及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

再过两天就是2024年的1月了,转眼间叶老师离开我们已尽两年了,我们几个品牌官都曾经有幸和叶茂中老师合作过,并在这个过程里,在专业上受益匪浅,向叶老师学到了很多知识,在为人上也被征服,很敬重叶老师。
泉四本人曾经在人人车、易车两个大品牌的品牌定位、广告拍摄和广告投放上与叶老师做过长达三年多的深度合作,现将在这个过程里与叶老师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整理,和更多朋友分享,以作为对叶老师的深切怀念。

我们所认识的叶茂中,以及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

拍广告片做到这五点,就是一条没犯错误的广告片

当然这里有个前提,就是品牌定位、品牌策略、slogan都已经确定了,并且假设这几个要素都是准确的。在此基础上,依据下面六个原则拍一条用于投放电视、视频网站、分众、各大社交平台的15秒广告,那么就是一条没犯错误的广告片。

可不要小瞧"没犯错误"这四个字。今天我们站在电梯前、打开视频网站或社交媒体,能看到非常多错误频出的广告片。而广告片追求的是效率,就是尽可能在注意力争夺中准确高效地传达品牌定位,提升消费者的曝光-购买转化率。因此,任何一个错误都会带来效率的折损。不犯错,既是很难达到的极高的实操标准,也是一条广告极致的直观反应。

广告片开头使用"冲突",来获得潜在消费者的注意力,从而实现接下来十余秒广告内容的有效沟通。

这里所谓的"冲突",直观理解,就是用潜在消费者心中最痛的那个痛点来唤醒注意力。举个例子,比如当时人人车的广告,第一句开头,就是黄渤老师提问:"买卖二手车,你怕啥?"然后一个卖家黄渤说:"怕好车贱卖!"又来一个买家黄渤说:"怕买到坏车!"。这个开头,就能把潜在有买车卖车需求的用户注意力吸引过来,看看到底谁能解决我这个痛点。这里还包含了一个很深的买家洞察:很多人从未表达过要买二手车,如果做问卷调研,"你考虑过买二手车吗?"这类用户肯定会选择"从未考虑"。但事实上,有一类买车用户的需求是,想买一辆极致性价比的车:在预算范围内安全可靠。这就意味着,今天如果能用10万块买一辆很可靠的二手宝马,他也就不想买全新的桑塔纳了。但为什么这个用户从未考虑过买二手车呢?因为怕买到坏车呀。所以这样一个对于"买车卖车"的洞察,配合一句冲突开头,能把真正的潜在用户从人群里捞出来,提升用户使用人人车的转化率。

叶老师有一本讲广告方法论的书,就叫《冲突》,推荐大家阅读。

品牌名要出现至少3次:开头,中间,结尾。

没有人喜欢看广告,也没有人会认真识记每一句广告语。广告对消费者不重要。我们自己是消费者而非一个专业从业者的时候,每天看到那么多广告,又记住了多少个呢?

正因为如此,一个广告中第一优先级要被消费者记住的信息,也就是"品牌名",就成为了应该竭尽全力去让用户看到和记住的信息。换句话说,如果一条广告就让用户记住一件事,那也应该是品牌名。当用户只是匆匆一瞥、随耳一听的时候,又希望用户记住品牌名,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品牌名在关键位置多出现几次。因此,在一条15秒视频广告中,品牌名要至少出现三次:开头,中间,和结尾。

我们可以再回忆一下每天看到的无数广告:是不是有非常多广告,我们也隐约记得它是干什么的,有时候也想去买,但是忘记了它的名字?这类品牌是最冤的,明明有机会获得一个新用户,最后可能是竞价排名第一位的竞品拿走了这个被教育过的用户。

当然这一条规则是有适用性的。作为一个新品牌(哪怕不是新品牌,但是在新用户面前出现时,也仍然是新品牌),务必要遵守这个原则。如果是一个知名品牌,广告只是为了定期刷存在感而不是拉新,那就可以适当调整品牌名次数了。

有效信息尽可能重复。既指一条广告内有效信息尽可能重复,也指长期要勇于把一条有效广告语重复到无效为止。

第二条关于品牌名的论述也能支持这一条,因此就不赘述了。奥格威也讲过一样的观点,大家可以去检索。

但这条方法非常挑战人性。比如,好不容易拍一条广告,60个字,就不断重复说这一个观点?巴不得把所有卖点都讲一遍,不然多亏啊;比如,公司里有人问了:你一条slogan用五年,你们品牌部的工资是不是太容易赚了,凭啥不一年换一条广告语?比如,我这条广告语都用十年了,用户是不是失去新鲜感了?

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就是,红牛失去了"困了累了"这句广告语,带来了巨大的损失;而东鹏特饮用上了"困了累了",到现在都舍不得换。为什么?因为这句广告语有效啊,要一直用到无效为止。

广告内容尽可能单纯,广告画面尽可能单纯。

将上面几点认知作为基础,就不难理解这一条方法。消费者都好不容易因为一句冲突而开始看我这条广告了,但也只是随意地看,不是认真地、背诵地看,我如何在15秒时间里让他关注到最重要的信息?当然是除了多重复重要信息,也不要让任何无关信息再占据有限的广告时间、有限的消费者带宽了。

具体实操来看,一条15秒视频广告,尽量少切无关画面,在重点画面上多停留,不要给消费者眼花缭乱之感,这样消费者就能看清每个画面、每句广告语;同时,文案上,多重复有效重要信息,无效信息就别说啦,消费者购买也往往就是因为一个原因,而不是100个原因;一个平面广告,有很多无关核心表达的设计,就控制一下设计欲。简洁是最难的,因为看上去好像没干活。但简洁才是最能突出重点、提升沟通效率的唯一法宝。

画面里有视觉锤,声音上有听觉锤。

在一条视频广告里,尽可能留下一些听觉锤,也能提升消费者的注意力、记忆度,甚至会成为一种传播的杠杆。例如,"58同城","人人车",这都是看到文字脑中就会响起声音的广告。主动性更强,记忆度更高。

中国很大很大,中国人很多很多

有一年叶老师被骂得很多。那时候,叶老师出品的知乎和马蜂窝的两条广告,加上其他公司制作的BOSS直聘的广告,都在集中投放,导致很多人认为三条都是叶老师的作品,并出于对这种广告风格的厌恶,直接恶言抨击叶老师。

当时我和叶老师探讨到这件事,叶老师说:

中国很大很大,中国人很多很多,不明白这个道理,就不理解中国。

这还牵涉到另一个话题的讨论:到底什么才是好广告?

我认为,可以对目标人群清晰地沟通出自己的品牌价值,并让目标人群记住,就是好广告。

基于这个前提来看,这三条其实都是很好的广告了。

但是,一定有很多人不喜欢这个广告,进而不喜欢该品牌。这重要么?事实上,没有任何一个品牌可以让所有人都喜欢。所以,如果核心目标人群关注到广告、记住广告,并在有需求的时候主动找过来,那就完成了任务。至于骂声,其实声音很大的人往往是很小的一群,真正的大众是沉默的大多数。这件事进而让我明白另一个道理:做品牌,不必在意无关的骂声。

如果不能站在舞台的中央,就干脆不要上台

某年8月世界杯,优信斥资3亿重磅世界杯广告。那会我在人人车,我们很着急——不跟进,就会失去一个很好地面向目标人群打透的机会;跟进,没有足够投放世界杯广告的预算。所以,绞尽脑汁想要做一个爆炸性的事件,试图用比较少的预算去PK优信的世界杯大规模投放。

和叶老师讨论了这个思路,叶老师问了一个问题:这个事件所需要的预算,对于我们来说,是不是也是比较大的一个数额?

二手车交易是淡旺季周期,一般从9月开始就是旺季,要集中进行大规模投放。在8月,为了赶世界杯而投入一笔几千万的预算,确实对接下来的旺季投放压力很大。

叶老师说,如果在8月做一次营销还会影响9月的旺季投放,那干脆不要做。世界杯这个舞台,如果不能站在舞台的中央,干脆就不要上台。等世界杯结束,优信这一波广告也结束了,我们在9月再出街也来得及,敌进我退,敌退我进。不要为了安慰自己,不要为了不错过世界杯,而做出投入产出比很低的决策。

以上内容,泉四和李珂也在播客里做了一些讨论和分享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收听关注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 分享